奖励孩子要讲究技巧

生活中,即使再调皮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奖励,而家长也乐于奖励这些“小字辈”。可是,不少家长却不懂得如何掌握尺寸、科学地进行奖励。

对于孩子来说,奖励是他们的最初动力,作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只有让孩子有新奇感,并因花费了精力而感到愉快的劳动,才能使孩子感受到获得奖励的可贵。

奖励孩子的方法很多,而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又千差万别,家长只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因人而奖,以材而励,灵活运用各种奖赏和激励孩子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孩子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喜欢猎奇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可是,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或说法接触多次后,就会丧失新鲜感,逐渐失去兴趣。对于家长给予的奖励也是一样,当家长经常用同样的方法奖励孩子时,会逐渐丧失效力。因此,家长奖励孩子,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如何,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他们的个性特点。

第一,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如果在大人和孩子之间已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奖励可以采用微笑、手势、点头或亲切的言语,及时地说些鼓励的话:“你不再捣蛋了,有进步,真令我们感到惊喜。”“加点油,你就能获取‘三好学生’称号。”“在小组里大家都听话,你当然也会听话”等,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有效方法。有时为了奖励行为表现良好的孩子,可以答应带他去公园、儿童乐园、看电影等。

第二,赠送礼物。进行奖励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赠送礼物。但是只有在特殊场合才采用这个方法,不然孩子由于自私自利的动机才听话,便产生引导不当的后果。一般赠送给孩子的礼物应是玩具、书以及其他可供欣赏的东西。

第三,当着孩子的面褒奖他的良好品行。在家里或在关心孩子的熟人中间,当着孩子的面褒奖他的良好品行,是一种独特的奖励方法。大家所谈的一切会给孩子良好的影响,他的行为得到了好评,使他感到无比的愉快。

第四,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这能给孩子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许多孩子都渴望像家长那样做家务事。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劳动作为奖励,例如,洗手帕、帮助妈妈为客人摆好桌子准备吃饭、帮助爸爸修理自行车和无线电、检查地板打蜡机是否良好等。参与大人所做的事,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快乐。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对同龄儿童说:“我和爸爸一起……”、“我和妈妈一起……”等话,此时孩子是多么自豪啊!

第五,像上级对下级那样给孩子分配任务。奖励孩子时,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像上级委托下属执行重要而光荣的任务那样吩咐孩子。不断地委托新任务让孩子负起责任,让孩子产生责任感。孩子知道担任上级指派的角色是不寻常的,在孩子看来这是光荣的、享有荣誉的事。这个方法对那些不愿劳动及不听话的孩子特别有效。

第六,预先进行奖励。有时孩子还未开始行动家长就给予奖励,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被信赖而充满信心去行动。“不应该让大人提醒才去好好地做,要知道你已经是个懂事的大孩子了!”“你是个认真、用心的孩子,做这件事一定会使我们感到满意。”这种奖励方式要建立在暗示、激发自强自爱的基础上。

第七,通过别人之口赏识孩子。通过别人之口赏识孩子,对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与其他人的交往都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不确定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好是坏,以及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障碍时,适时传达给孩子别人对他的正面看法和赞赏,不仅可以强化孩子的信心,更可激发孩子的潜力。

第八,要辩证地对待奖励。优点的背后往往是缺点,缺点的背后也往往是优点,对孩子不能只奖不罚,也不能只罚不奖。要奖罚分明,不能因为奖,而看不到孩子的缺点,也不能因为罚,而看不到优点。

值得注意的是,奖励孩子不仅仅是为奖励而奖励,还应该注意一些原则,这样才能避免适得其反。那么,在奖励孩子的时候,应注意那些原则呢?

第一,要避免奖励过于频繁。奖励应该是点缀式的,偶尔来一次,不能什么都实行奖励制度,今天不再胡闹,奖;明天很听话做作业,奖;星期天做了一些家务也奖,等等。奖励过多过于频繁,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你不奖我就不做,我做了,你就应该奖励,把获取奖励当作是自己的目标。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比如作业写清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一般难以做到、表现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行为。

第二,奖励不能失信于孩子。说好要奖的就必须奖,说好奖多少就奖多少,不能把自己的承诺当作玩笑,也不能对奖品打折扣。有些家长,当时信誓旦旦,你做到怎么样,我一定怎么样,可待孩子真的做到了,又反悔了。这是很不好的,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对家长自己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损害。

第三,奖励的目的要明确。当家长奖励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原因,因为孩子得到某种奖励时,如果对为什么得奖不清楚,他就会只关心能否得到奖励,和得到奖励的大小。比如,孩子画一幅画,颜色用得非常丰富、准确,家长就奖励了他。如果这时候家长不把原因向孩子讲清,他们就会认为是因为画画得了奖励。于是,为了得到奖励,他会再画大量的画,却不会注意画的质量。显然,这样家长没有达到奖励的目的。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