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不肖子孙

第七十三章 不肖子孙

神圣的皇国,天照大神的子孙,如今居然要挖祖先的坟茔,攫取财富,犒劳各地义军,才能保住皇国的社稷。

在下了这个决定之后,天武天皇一下子老了很多,挥退了阿毕麻吕和村国男依两人,自己一个人回到了里居,沉默不言。

皇后凡海氏见了,也是忧心不已,让下人都退下,一个人进了天武天皇的寝室。

天武天皇听到响动,也不抬头,皱眉道:“朕不是说过,任何人都不要过来打扰吗?”

“陛下!”凡海氏唤了一声,走到了天武天皇的身边,跪坐下来。

这位凡海氏皇后,就是后来倭国的第四十一代天皇持统天皇,也是女性天皇之一,本名为凡海赞良。在天武天皇还寄养在凡海氏家中的时候,便嫁给了天武天皇为妃。在天智天皇战死三韩,天武天皇登基之后,被晋升为皇后。

在原本的历史上,天武天皇去世后,凡海氏皇后称制,执掌政事。持统天皇四年,因太子草壁皇子去世,正式即位。后让位于草壁皇子之子文武天皇,改称太上天皇。

持统天皇在倭国的历史上也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统治者,在她通知时期,继承并完成了天武天皇的政策,做了飞鸟净御原令的制定和藤原京的营造两件大事。

另外持统天皇还忠实的继承了天武天皇对官吏们武备、武艺的奖励的政策。在民政方面,制作了户籍,即庚寅造籍。持统天皇元年,免除了天武天皇十四年以前负债的利息,尝试调整奴婢的身份,命令百姓、奴婢穿着指定的颜色的衣服。

实行这些律令国家建设、整备政策的同时,持统天皇也绞尽脑汁的利用天皇的权威来提高自己的声望。持统天皇让三十六歌仙之一的柿本人麻吕作赞颂天皇的和歌。柿本人麻吕尽管官位低微,但受到持统天皇的私人庇护,终持统天皇一生都是作为“宫廷诗人”为天皇歌功颂德,之后转任地方官吏。

与天武天皇所不同,持统天皇频繁行幸吉野。不仅是访问是留有丈夫天武天皇回忆的地方,也是为了借用天武天皇的权威来提高自己威望。

后世其它的记录有持统天皇行幸伊势一次,行幸纪伊一次。据《万叶集》的记述,近江也有可能行幸了一次。伊势行幸,因为妨碍了农事,被中纳言三轮高市麻吕强谏。这次行幸意图是让地方豪族们继续协助藤原京的营造。

天武天皇生前为凡海氏皇后病愈而祈愿,开始兴建的大和国的药师寺在持统天皇时期完成,持统天皇定药师寺的寺格为勅愿寺。

在外交方面持统天皇继承天武天皇的政策,与新罗开展外交,与大唐没有官方的外交关系。

持统天皇不承认与新罗的对等关系,强迫新罗向日本朝贡。新罗因为当时与大唐对抗,所以不得以承认了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日本向新罗派遣了学问僧等留学生。

持统天皇统治期间,高市皇子是太政大臣。高市皇子尽管母亲的身份低微,但是在壬申之乱战功卓著,据推测在政务方面也积累了声望。高市皇子即使不是正式的皇太子,也是被众人拥护的皇位继承人的有力候补。

高市皇子在持统天皇十年去世。据《怀风藻》的记载,这时关于持统天皇之后的继承人问题,持统天皇招集皇族、臣下商议,很多主张应该由天武天皇其他儿子继承皇位,但持统天皇意图让自己的孙子轻皇子继承,随着葛野王对众人一声大喝,出了结果,持统天皇十一年,正式册立轻皇子为皇太子。

持统天皇十一年,让位于15岁的轻皇子,即文武天皇。日本史上,持统天皇是在世的天皇中继皇极天皇之后第二个让位的,并且是第一个太上天皇

持统上皇让位后仍与文武天皇并座,处理政务。文武天皇时代最大的政绩是大宝律令的制定、施行,也被认为是持统上皇的意志。但是,代替壬申之乱功臣的藤原不比等这些倾倒于大唐文化年轻人才崛起,持统朝受到打压的刑部亲王复出政坛,所以也有学者认为文武朝有了变化,不完全是持统上皇的意志所主导。

文武天皇二年,持统上皇病发,去世后经一年的殡礼后火葬,骨灰合葬于天武天皇之墓,这次是天皇火葬的首例。

总的来说,持统天皇在日本历史上,是个很有特色的女性天皇,与其他女帝常常由别人代行执政不同,持统天皇统治期间的政策完全是由持统天皇亲自推行的。持统天皇不是政治上的装饰品,而是有执政能力的实质的统治者。

《日本书纪》记载持统天皇辅佐天武天皇平定天下,在政治的各个方面献言献策。退位于文武天皇后仍与文武天皇并座,处理政务。持统天皇对政治的干预不仅限于其在位期间。持统天皇和天武天皇一起,被和歌歌颂为“大君是天神降世”,天皇权力强化路线达到了最高点。

作为政治家的持统天皇的作用和动机,通常的看法是持统天皇要在天武天皇之后,由其子草壁皇子、孙轻皇子继承皇位。持统天皇希望草壁皇子被立为天武天皇的继承人,说服天武天皇册立草壁皇子为皇太子,在天武天皇死后,又排除了草壁皇子的潜在皇位竞争者大津皇子。持统天皇计划在天武天皇的葬礼结束之后,就让草壁皇子即位,但草壁皇子在计划实现前就去世,不得已只能由自己亲自即位。但远山美都男认为,持统天皇并不是只打算做一个政权过渡人物,而是要作为君主行使实质性政治权力。持统天皇从一开始,就以皇位为目标,拥有政治上的野心。

以持统天皇积极进取的性格和优秀的能力为前提,有很多谋略被认为是持统天皇所筹划。壬申之乱,通常的看法是由她协助大海人皇子发动,甚至有人认为她就是壬申之乱的首谋。

这样的一个女人,即便是放在华夏,那也是武则天一类的人物,有心计,有胆识,有谋略,最重要的是有野心。

天武天皇对凡海氏皇后也十分倚重,见是她来了,禁皱的眉头才稍稍松开了些:“皇后!唐国不肯言和,皇国危在旦夕,朕岂能不忧虑啊!”

凡海氏皇后闻言,道:“阿毕麻吕大人不是说已经说动了几个豪族番主出兵,抵御唐军了吗?只要有人能响应陛下的号召,那么其他的豪族也就不能在坐视不理了,不然的话,他们手下的那些小豪族就会反对他们,陛下!事情不是已经有了转机吗?您为何还要如此忧虑!”

天武天皇面陈似水,愁眉苦脸道:“兵是有了,可是没有军饷,又能如何,到时候军队因为粮草不济,发生哗变,事情只怕会变得更糟糕!”

凡海氏皇后闻言,也是一阵皱眉,道:“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天武天皇嘴里发苦,道:“村国男依倒是想出了一个法子!”

凡海氏皇后忙问道:“是什么办法?”

天武天皇知道凡海氏皇后是个胆识谋略不弱于他的女中豪杰,历史上他出家隐居的时候,面对侄子的逼迫,就是凡海氏皇后帮他坚定了信心,发动了壬申之变,一举夺去了皇位。

今天这件事,天武天皇也想着,让自己的皇后给他拿个主意,便将村国男依的主张说了出来。

“什么?”

凡海氏皇后闻言,也是大惊失色,发掘历代天皇的陵寝,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倭人崇拜祖先,对以往的历代天皇四时供奉也从无短缺,如今居然到了要发掘历代天皇坟墓,用那些随葬品去犒赏士卒的地步,一想到这个,凡海氏皇后的眼圈都不禁泛红。

“皇国当真到了这个地步!那唐国自诩天朝上国,富有四海,何苦与我大和为难!”

天武天皇摇了摇头,道:“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唐国出兵在即,朕也是没有办法了!”

凡海氏皇后悲戚了一阵,突然抬起头来,道:“陛下!如果当真要行此事的话,就不要犹豫了,应当尽快进行,不然的话一旦走漏了风声,被人知道了,对陛下的声望有碍!”

天武天皇见凡海氏皇后一脸的坚定,问道:“皇后也觉得此事可行?”

凡海氏皇后郑重的点了点头,道:“要是国灭了的话,祖先的陵寝只怕也保不住,神武天皇陛下开创皇国不易,如何能将数十代的经营,拱手让给他人,臣妾料想,便是历代天皇有知,也会体谅陛下的难处的!”

天武天皇又沉吟了片刻,道:“皇后以为,此事派何人去最好!”

凡海氏皇后道:“既然主意是村国男依大人出的,这件事自当由他亲自料理!而且”

凡海氏皇后的话没有说完,但是天武天皇已经猜到了,纸包不住火,这件事最后总归会被人发现的,到时候肯定要有一个人对这件事负责,村国男依虽然是天武天皇的亲信大臣,但是累次办事不利,再加上居功自傲的毛病,牺牲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好!就这么办吧!”

天武天皇艰难的说出这句话,好像一下子力气都被抽干了一样,瘫倒在地上,面无表情的看着屋顶,心里更是一阵翻江倒海,口中喃喃自语道:“历代祖先再上,后辈儿孙也是无可奈何,才斗胆冒犯祖先的安宁,还请祖先宽恕!朕在此发誓,有朝一日,朕一定会打上长安去,一样掘了唐国皇帝的祖坟,为列祖列宗报仇血恨!”

天武天皇满心的妄念,只可惜他还是看不清事实,以倭国现在的实力,不要说他的有生之年,即便是再过去千百年,他们也没有可能君临华夏,即便一时得逞,最终的结局也是被注定的,唯有失败一途。

倭国立国以来,从神武天皇到天武天皇这一代,已经经历了整整四十代,当然神武天皇以下十几代天皇是否存在,难以考证,大多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不过既然已经上了尊号,不管坟包里埋得是个啥,坟头总归还是有的。

这么多年下来,历代君王四时飨祭,那些坟茔之中的财富已经累加到了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地步。

天武天皇将这件事丢给了村国男依之后,便整日里躲在里居,在祖先牌位前不停的忏悔,请求宽恕。

挖坟掘墓,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大忌,更何况天武天皇刨的还是自己祖先的坟冢,当真配的起不肖子孙这个名号了。

也不知道那些早就已经化作了春泥的天皇们知道了这件事会做何感想,跳脚痛骂肯定是少不了的。

估计最为悲愤的就要数皇极天皇着老娘们儿了,自己都死了,自家儿子还不让自己安宁,她这个当娘的,也的确够悲催了。

村国男依接到了这么一个棘手的任务,也是叫苦不迭,他知道这件事一旦被人发现了的话,他绝对就是那个替罪羊,可不执行的话,天武天皇一样不会放过他,而执行了的话,一旦当真打退了唐军,他还能有一线生机。

抱着这一线生机,村国男依最终还是带人挺进了倭国历代天皇的陵寝,做起了那摸金校尉的勾当。

不得不说,倭国虽然民间困苦不堪,但皇室贵族还是十分富有的,尤其是象征着倭国最好权利的天皇家族,那些坟茔之中的随葬品,和每年祭祀添加的祭品堆放在一起的时候,村国男依的心都忍不住一阵狂跳。

这么大的一笔财富,不要说是支应各个豪族番主的军费开支,就算是用来装备一直军队都绰绰有余,只是可惜大唐帝国不会给他们这么多的时间了。

大唐贞观十八年三月初,太宗的圣旨到了登州,战争的号令来了,一场对外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