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我们的认知仅限于此

周然已经被震撼住。

他在面对孔夫子所说的这番话的时候,心中已经愧疚无比。

他虽然早就知道孔夫子在思想方面必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即便是在华夏未来两千多年的时光里,无人可以超越。

要想找到一个能够与孔夫子相提并论的思想者,那必然难如登天。

可是,即便如此,大家对于孔夫子依然有许多的苛责。

孔夫子的阶级思想,不知道让多少人心中不愤。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数不清有多少人抨击,数不清有多少人在开始一场社会变革的时候,总会拿孔夫子开刀。

可是,孔夫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在他寿终正寝之后,他又如何能够知道自己的儒家思想能够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了之后,一切都在为统治服务,为了能够使统治更加的稳固,为了使王朝更加的坚挺,他们不得不更加卖力的宣传阶级,使得所有的人都各司其职,各谋其政,只要大家都相安无事,那边是最好的结果。

阶级创造了秩序,秩序创造了稳定。

可是,那些原本便处于下层阶级的人,却很难一步一步的走向高处。

他们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办法达成所愿。

他们心中的苦闷和憋屈无处诉说。

他们将这所有的责任全部都怪在了孔夫子的身上,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孔夫子这些迂腐的思想,也许他们不会过上这样的苦日子。

殊不知,这只是历史的选择,只是王朝巩固的必要,即便是没有孔夫子也一定会有其他的理由让他们走到这条路上来。

更何况,孔夫子也是一个心中渴望平等,渴望公正之人。

只不过,他对于自己的身后之事完全不知晓。

周然心中感慨万分,一时之间,他竟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孔夫子。

孔夫子可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圣人。

可是,他在面对周然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半点姿态,依旧谦卑。

仅仅只是这一点,便足以看见他的品格。

这一点,放眼华夏几千年,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

孔子是如此智慧之人,他又如何能够参不到平等的重要性。

只是,在那个时代,在那样的环境之下,这已经是孔子能够做得到的最大的努力。

周然来自于两千多年之后,他熟读孔子曰的思想。

自以为自己对孔子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个极其深刻的了解,可是今日他在听到孔子亲口所说的这番话了之后,才明白,他也仅仅只是了解了一个片面而已。

孔圣人的智慧,无人能够超越,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其实,周然在和孔圣人见第一面的时候,他就应该知道。

孔子从未将这个穿着打扮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人视作异类,更没有因为什么阶级身份而对周然区别相当。

他在面对周然的时候态度诚恳,言语之间满是自谦。

儒雅之中,不失气质,大家风范尽显无遗。

如果和孔子的当真是一个履约公平二字背道相持之人,他又如何能够做到这种地步,他又如何能够履约,自己从未见过面,而且不知道是什么身份来历的人如此有礼。

儒家的智慧和哲学,在孔子的一言一行之中展露无遗。

每一个眼神甚至是每一个举动,都在展示着儒家学派的风采。

孔子是何等智慧之人,孔子是何等的心胸宽。

如此之人,又怎么会轻易担忧身份和地位来确定自己究竟该如何待人?

他说过,礼仪和仁义都需得发自内心。

装腔作势和故作缠绵,又有何区别?

这不过就是在刻意讨好如此的礼仪和仁义,根本就不是他所提倡的。

发自内心,真诚待之,这才是孔子所倡导的真正的礼仪。

是啊!

孔夫子是真正懂理智。

他的礼仪是真诚待人,他的仁慈也是发自内心。

不管是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他也都会一视同仁。

这一点仅仅是从孔夫子在教导学生方面的基本原则便能够看得出来。

有教无类,这说明他从来都不在乎这些学子究竟是出生卑微,亦或者是出富贵。

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出生,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或者是富贵的家庭,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从生下来的那一刻,不管我们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之中,唯一能够做得了的便是接受。

教育方面如此,在待人方面则更是如此。

真挚和诚恳,这两个字用在礼仪和仁义方面该如何体现?

大概就要看这个人在面对身份比他低位的人的时候该如何辨别,若是趾高气昂,便是不懂礼仪和仁义,若是谦虚待之,想必是知道一些。

仁义和礼仪体现在这方面,平等儿子又何尝不是蕴含在这一言一行之间。

真正懂得礼仪仁义这四个字的人,其实早就已经将平等这两个字贯彻在了骨子里。

克己复礼,孔子当时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策略,不过就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环境。

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环境之下,在孔子的眼里看来,除了这条路了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他不得不如此,不得不走这条偏僻之路。

大概,孔子在选择这条路的时候,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会遭到后世之人的谴责和质疑。

可是,反过来想,就算是知道了又如何?

孔子所作之事,从来都追求一个问心无愧。

他看中结果,但是他也知道过程才能够铸就结果。

过程错了,结果也就错了。

所以,他每做一个决定,每做一件事情,总会思量在三。

之所以会如此,也不过就是在仔细思量了之后,觉得这是唯一一条,能够走到最后的路。

即便是提前知道,即便是价格狂蹭一次机会,只怕他也绝不可能轻易的更改。

这,便是孔子。

我们从书册中,从电视剧里所了解到的孔夫子,实在是太过片面。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便知道孔夫子之名,可是,仔细的想想看,我们对于孔夫子的了解好像也仅仅只限于此!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